为贯彻落实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近日,我院冯翠萍教授主编的《食品卫生学》(第二版)由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该书立足学科特色,创新性提出“五步法”课程思政育人框架,将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为高校食品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范式。
食品卫生学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在我国,早在3000多年前的周朝,人们就知道通过控制一定的卫生条件,酿造出酒、醋、酱油等发酵产品,而且设置了负责食品冷藏防腐的人员,说明当时人们已经注意到降低食品的贮藏温度可延缓食品的腐败变质。春秋时期,人们已经知道食物的新鲜、清洁、烹饪和食物取材是否成熟等与人体健康有关。到了唐代,《唐律疏议》规定了处理腐败变质食品的法律准则,如“脯肉有毒,曾经病人,有余者速焚之,违者杖九十;若故与人食并出卖,令人病者,徒一年,以故致死者绞”,说明当时已经认识到腐败变质的食品能导致人食物中毒并可能引起死亡。在古代的医学典籍中,孙思邈的《千金翼方》对于鱼类引起的组胺中毒,就有深刻而准确的描述,“食鱼面肿烦乱,芦根水解”,不仅描述了食物中毒的症状,而且指出了治疗对策。但是,古代的食品卫生学只停留在感性认识和现象总结阶段,未能构成一门系统的学科。
1963年,FAO/WHO成立国际食品法典委(CAC),主要负责制定推荐食品卫生标准及食品加工规范,协调各国、各地区食品卫生标准,并指导全球食品体系的建立。“食品卫生学”的定义也愈加清晰,即研究食品中可能存在的、威胁人体健康的有害因素及其预防措施,提高食品卫生质量,保护消费者安全的一门学科。在高等学校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中设置该课程,对于预防疾病、提高健康水平以及增进我国人民体质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而具有很强的科学性、社会性和实用性。
2020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课程思政建设要在全国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即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专业课程至少应有三个方面的功能,即知识功能、方法功能、德育功能。因此,“食品卫生学”课程思政教育的实施主要从育人方向、课程目标、课程思政元素挖掘、教学模式方法及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进而将传授知识与立德树人合二为一。

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形成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格局。根据“食品卫生学”课程的特点,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政治理论水平,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民族精神、理想信念教育、职业文化、工匠精神、文化自信等元素融入专业课教学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团队深度融合教材与思政要素,围绕德育与智育双线,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及价值引领的育人目标体现在教学目标与教学过程中,将与思政元素密切相关的要素写入大纲中,尤其在教学目标上突出适合本课程的课程思政内容,培养学生爱国、诚信、友善、守法,引领其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职业观。
围绕使学生树立“食以安为先”及“绿色发展”的理念,具备正确的职业观及良好的职业素养等价值目标,在课程每一章内容中,均从宏观角度及具体知识点中凝练思政元素。结合各章节内容,将民族自豪感、社会责任、担当精神、科学观、辩证观、职业观、工匠精神等思政要素融入专业课程的学习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职业观。
此外,以当前社会热点的食品卫生问题或一些有教育警示意义的人物事例为切入点,结合食品卫生具体相关知识点,深入挖掘知识点相关的思政元素,将思政元素与专业课教学的内容有机结合起来。
“食品卫生学”的课程思政教学在教学模式上,探索以学生为主体的模式,采取灵活机动的教学策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方法上,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让学生能够在课前、课中及课后各环节参与到课程的学习中来,并且在各个环节中落实思政教育。
“食品卫生学”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线上平台设置的讨论话题、平时的小组作业以及期末考试中开放型题目的设置,建立健全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评价体系,通过考察课堂满意度、学生价值认同等方面,不断规范思政评价体系,进一步完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方法与路径,全面提升专业课程育人效果。
冯翠萍. 食品卫生学(第二版)[M]. 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