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中,我随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赴万荣县社会实践队走进运城市万荣县,眼前的乡村新貌如画卷渐展,每一笔都浸着惊喜与感动,让“乡村振兴”从抽象概念变得可触可感。
闫景村深学“千万工程”经验,以党建为引领铺就独特发展路。党群服务中心小广场的“一站式”服务暖意融融,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卫生室等设施星罗棋布,将民生需求稳稳托在“家门口”。4000余立方米垃圾清运后,昔日脏乱地成了茵茵绿地;133处危墙危房拆除后,村庄豁然开朗;管网、路灯、污水处理站的建成,让生态底色愈发鲜亮。行走其间,能清晰触摸到乡村“破茧成蝶”的脉动,这“科技+生态+经济”的闭环,打破了“乡村就该落后”的偏见,原来泥土里真能长出智慧的果实。


在闫景村的食品营养宣讲中,村民们专注的眼神格外动人。同学们用方言讲解膳食知识时,老人认真记着笔记,主妇们追着问烹饪技巧,那一刻我忽然明白:“健康中国”从不是口号,而是让每个村民都清楚“怎么吃更舒坦”,这种把学问种进生活里的方式,比任何说教都有力量。

黄河岸边的“守护行动”让人热血涌动。弯腰捡拾垃圾时,指尖触到温润的土地,感受着大地母亲的力量;望着缓缓流淌的黄河与曲曲弯弯的河湾,忽然懂了“母亲河”的厚重——我们捡拾的不只是塑料瓶,更是在守护她的呼吸与生机。

土祠广场的推普行动,藏着最朴素的温暖。教老人规范说出自己心中所想,帮孩子练课文朗读,听他们用生涩的普通话交流时,我明白普通话从不是为了取代乡音,而是给村民递去一把“钥匙”——老人看病能说清病情,孩子上学敢大胆发言,乡亲们和外地客商打交道不再“比划半天说不清”。这把钥匙,打开的是乡村与世界接轨的大门。

这两日的所见所感,早已在心底生根。原来,乡村振兴从不是宏大的叙事,而是垃圾场变绿地的踏实脚步,是净水系统转废为宝的生活智慧,是方言讲营养的贴心模样。我们与这片土地的联结,早已超越短暂的实践时光,它像一粒饱满的种子,终将在心底发芽生长,让我们始终记得——乡村的未来,在每双奋斗的手掌里,在与时代同频的步履中,而我们与它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通讯员:高昊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