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探寻乡土中国的真实肌理,在实践中读懂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我跟随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赴临汾市社会实践队前往临汾市尧都区和浮山县进行实践活动。这几天的经历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课堂之外更为鲜活生动的乡土画卷。时间虽短,但所见所闻、所触所感,都深深印在心底,带来许多朴实的思考和触动。
踏上尧都的土地,尧庙和华门的肃穆感扑面而来。我们深刻感受到历史不再是书本上遥远的名词,而是眼前一砖一瓦的见证。捏着湿润的陶泥,笨拙地学着塑形,那份专注和泥土的触感,让我仿佛与几千年前在此劳作的先民有了片刻的连接。拓印时,小心翼翼地刷墨、覆纸、按压,当清晰的纹路显现出来,那份亲手“复刻”历史的成就感简单而纯粹。

实践队员体验亲手制作陶埙

实践队员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拓印

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赴临汾市实践队在尧庙合影留念
在浮山康养小镇,我们走进了那段充满奋斗与牺牲的红色岁月。参观红色历史展馆,看着泛黄的照片、简陋的用具,听着讲解员讲述革命先辈在艰苦条件下坚持斗争的故事,我的心里久久不能平静。最打动我的是“扁担精神”的学习。一条普通的扁担,承载着物资,更承载着责任、担当和坚韧。党课上,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解让我明白,唯有像那副扁担一样,把根扎进土地,把心贴近群众,才能让青春在服务“三农”的路上,挑出沉甸甸的价值。

实践队员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参观展馆

实践队员开展主题党课学习“扁担精神”
带着推广普通话的问卷,我们在金殿镇兰村挨家挨户开展调查。起初面对陌生的村民,沟通存在一些障碍,方言的差异让我们都需要更耐心地倾听和表达。我恍然明白,这份沟通的“不顺畅”里藏着村民对更宽世界的向往,原来推广普通话不只是教几个标准发音,更是搭一座桥,让乡村的需求被清晰听见,让外界的信息顺畅进来,让每一份乡土期盼都能沿着顺畅的沟通走向更远的天地。

实践队员向村民推广普通话
这趟临汾之行,像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陶埙里藏着先民的智慧,扁担上挑着先辈的担当,乡音中裹着乡土的期盼。我渐渐明白,“扎根乡土”从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像制作陶埙那样用心塑形,像传承“扁担精神”那样踏实担当,像推广普通话那样耐心架桥。作为青年学子,脚下的土地、肩上的责任、心中的热爱,终将指引我们在乡村振兴的路上,把感悟化作前行的力量,让青春在贴近大地的地方,生长出真正的价值。
通讯员:周星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