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实践团队前往尧都区金殿镇兰村,同步开展普通话使用状况调研与食品营养安全科普活动。通过问卷调查村民普通话应用难点,深入了解当地饮食习惯,重点普及科学膳食搭配与食物储存知识,以青年力量为乡村发展注入新动能。

图1 实践队员开展普通话调研

图2 实践队员调研当地居民饮食习惯
在为期三天的实践中,青年队员以多元行动彰显担当。大家分组走访村民家庭,手持标准化问卷与半结构化访谈提纲,细致记录当地主食构成、腌制食品食用频率等饮食习惯数据,同步调研普通话在日常交流、村务传达中的使用场景,用脚步丈量乡土需求,以专业行动践行“食”护民生的承诺。
奉献精神体现在细节处的坚守。为确保调研数据覆盖不同年龄层,队员们顶着35℃高温往返于村落巷道,用方言耐心引导老年村民理解问卷题意;在食品科普环节,团队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土豆发芽别吃”“剩菜冷藏不超24小时”等朗朗上口的口诀。实干作风贯穿于行动全程。每一份问卷的逻辑校验、每一场科普的反复试讲、每版剪纸教案的修改迭代,都凝结着团队扎根乡土的务实态度。

图3 实践队员张贴《民法典》宣传海报

图4 实践队员张贴宣传海报
团结的力量,让协作在兰村的实践中更显高效。各组每日复盘调整、优化物料、保障安全,暴雨中队员们肩并肩护物料问卷,默契渐成集体向心力。三天实践虽短,却留下诸多印记:高温、暴雨中的坚守,方言教导与生活小技巧的温暖。队员们带着务实、默契与村子温度,将“食品安全与营养中国行”的注脚写向远方。

图5 我院“食品安全与营养中国行”实践团队在兰村合影留念
实践队员们带着满身乡土气息与满心实践感悟踏上归途,而那些浸润着汗水的成果已在兰村扎根:村民口中的家常话里,渐渐混进标准普通话的清亮;灶台边的生活智慧中,悄然生长出食品安全的警觉。这份青春担当不会止步于本次实践,它将化作持续流淌的暖流,让沟通之桥与民生之盾共筑,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续写更鲜活的篇章。
通讯员:宋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