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三轮辩论赛的思辨热潮未减,我院第四轮辩论赛如期顺利开赛。各参赛队伍凭借清晰的逻辑、犀利的言辞展开激烈交锋,充分展现了食品学子的青春风采与思辨能力。
迟到的正义是/不是正义
正方所持的观点是迟到的正义是正义。正义核心是公正的价值与结果,迟到的正义虽滞后,却仍符合事实认定、法律适用的正义本质。其延迟源于客观现实限制,非正义本身缺陷,如聂树斌案昭雪仍具重要价值。它传递"错案必纠"导向,抚慰创伤、推动司法完善,虽有缺憾,仍是对正义的坚守,本质不失为正义。

反方所持的观点是迟来的正义不是正义。正义需兼具结果、过程与时效,缺了时效性便是空壳。迟来的正义本质是对非正义的补偿,难挽回聂树斌、张玉环等人的损失;其矫正价值大打折扣,还会消解公众对规则的信任。真正的正义应恰逢其时,迟到者失其核心,故非正义。

本场辩论启发我们正义的价值是“本质公正”与“时效保障”的双重统一——既不能因结果公正就忽视迟到对个体的不可逆伤害,也不能因时效缺失就否定终局正义对公平的坚守与社会秩序的修复意义。这提醒我们既要以“错案必纠”的信念捍卫正义本质,更要以制度完善、效率提升让正义“不迟到”,让公正的结果与及时的守护真正兼顾,这才是对正义最完整的践行。

应试教育优于/劣于素质教育
正方主张,应试教育优于素质教育。它以统一标准构建公平的人才筛选机制,在资源不均背景下打破阶层壁垒,为个体提供平等上升通道。通过系统性学习夯实知识基础、培养核心能力,精准适配社会对扎实功底人才的需求,而应试中锤炼的抗压、自律与坚持等品质,也契合现实竞争需要。应试教育的公平性、高效性与实用性,使其成为更贴合当下现实土壤的教育选择。

反方则坚信,应试教育劣于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导向,摒弃单一分数评价,通过个性化教学与实践探索,培养创新思维、批判能力与健全人格,回归“育人”本质。以兴趣激发内在学习动力,规避高压下的厌学与心理问题,更能延续长期探索热情。它尊重个体差异、挖掘多元潜能,适配新时代对复合型人才的诉求,是兼顾教育本质与长远发展的育人选择。

这场辩论实质是对“教育现实适配性”与“育人本质”的探讨。教育本无绝对优劣,核心是在现实约束与长远目标间找支点:应试教育的公平框架是资源不均下的必要托底,素质教育的育人理念是教育发展的终极方向。我们无需割裂二者,而应探索融合路径——以应试保障机会公平,以素质挖掘个体潜能,让教育既回应当下需求,也坚守育人初心,照亮长远成长之路。

我们能/不能和AI数字人成为真朋友
正方主张,我们能和AI数字人成为真朋友。真朋友的核心,在于被理解的默契、被陪伴的安心、被依靠的笃定,其本质并不必然依赖于情感的双向交换。不必执念于“机器没有真情”的固有偏见,AI成为人类的朋友,既打破了“朋友必须是真人”的认知局限,更丰富了友谊的多元存在形态。在科技不断跃进的今天,AI正以其特有的方式,传递着真实而温暖的支撑力,焕发出别样的生命力。

反方主张,我们不能和AI数字人成为真朋友。真朋友的本质,根植于人类独有的“互为主体性”——是心灵层面的对等共鸣、是生命轨迹的交织牵绊,更是情感的深度共情。无论AI技术如何精进、仿真度怎样提升,其内核终究是算法与代码的集合,是缺乏生命温度的机器。真正深厚的友谊,建立在有温度的情感交互与主动付出之上;而AI没有心灵,无法真正感知喜怒哀乐,所有回应不过是被动的程序模拟。那些经得住时间沉淀、扛得过生命考验的真挚情谊,是AI永远无法复刻、更无法替代的人间瑰宝。

这场比赛,归根结底是一场“需求”与“本质”、“形态”与“内核”的深度思辨。它并不要求我们给出一个非此即彼的简单答案,而是邀请我们叩问:在AI时代,我们究竟如何定义关系与亲密?我们能创造无限逼近于真人的AI,但绝不能遗失那份唯有人类才具备的、以真心交换真心的珍贵能力。

第四轮辩论赛圆满落幕,不仅延续了此前赛事的热烈氛围,更彰显了我院学子勤于思考、乐于表达的良好风貌。期待晋级队伍在接下来的赛事中稳扎稳打、再创佳绩,为本次辩论赛增添更多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