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山西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
在校生教职工考生校友 农大主页 加入收藏
综合新闻
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动态>>综合新闻>>正文

常明昌:服务社会的一面旗帜(山西农民报报道)

发布时间:2014年08月08日 13:26    作者:    来源:    点击率:

8月6日,山西农民报以《常明昌:服务社会的一面旗帜》为题,在“三农人物榜”利用整版报道了我院教授常明昌多年来服务社会、在推动我省食用菌产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典型事迹进行了专题报道。以下为全文:

常明昌:服务社会的一面旗帜

时间:2014-08-06 12:05来源:山西农民报

 

                    

  

                                         常明昌教授在查看白灵菇长势

 

            

                               常明昌教授在展示他培育的巨大灵芝

 

专家小档案

常明昌,1964年生,现任山西农业大学食品科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中共山西省委联系的高级专家、中国食用菌协会理事、山西省食用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第二届山西省食用菌协会会长、九三学社山西省委员会常委、九三学社山西省委农村工作委员会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议专家、山西省食用菌首席专家、山西省食品协会理事、共青团山西省委大学生创业首批导师、山西省农科110专家委员会委员、山西农业大学食用菌中心总经理、山西鼎昌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他不惧辛苦,潜心科研;他淡泊名利,服务社会;他值守信念,敢于挑战。

说起山西食用菌产业,就不能不说常明昌。有人说,他是山西食用菌产业的一面旗帜;有人说,他是山西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的“鼻祖”;而更多知晓他的人则说,这样的评价并不为过。这从一个侧面,佐证他对食用菌这个产业的贡献是空前的。

参加工作20多年来,常明昌一直从事食用菌的栽培研究,可谓为山西食用菌产业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特别是工厂化生产这一极具现代农业特征的生产方式,被他引入食用菌生产实践,顺应了发展趋势,做到了政府满意、群众高兴、自己得利,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搞对了方向!

小磨菇里做出了大文章

常明昌祖籍大同,大学就读于山西大学生物系,1985年毕业后到山西农业大学工作。

山西农业大学是山西农学类的最高学府,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浓郁的学术氛围。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常明昌深受感染,他觉得应该做点什么才符合自己农大教师的身份,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和所任教的食品系,最终他选择了食用菌栽培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科研生活是清贫的,也是辛苦的。白手起家,缺乏设备,为了做发菌试验,常明昌自己推着小平车,顶着烈日,冒着严寒,走街串巷收购罐头瓶,饿了就啃一包3毛8分钱的方便面;为了早日生产出蘑菇,他因陋就简,找了一块空地,挖了几条地沟,盖上塑料布,这便是他原创的“常氏”菇棚。在又潮、又闷、又热的菇棚中,烧火加热、喷水增湿,常明昌比照顾刚出生的婴儿都上心。

经过无数次试验,他终于获得成功,培育出了优质蘑菇。常明昌这样形容自己当时的兴奋之情:一串串、一坨坨洁白、鲜嫩的蘑菇,多么像将要远行的海船桅杆上蓄势待发的船帆啊!这一语双关的话,既是对蘑菇的形象比喻,也暗含着常明昌自己在食用菌栽培事业上的“野心”。

初次成功,让常明昌一发不可收。此后的20多年时间里,他把自己的热情和青春全部奉献给了食用菌栽培事业,取得丰硕成果。常明昌先后发表了学术论文118篇,出版著作10部;主编了全国“十一五”规划专科教材《食用菌栽培》和本科教材《食用菌栽培学》;先后主持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农业科技攻关项目、省高校产业化项目、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科技创新平台项目等16项课题,成为我国食用菌栽培的学术权威之一。

今年,我省遴选今后着重打造的7条产业链和创新链,食用菌成为唯一入选的农业项目,这为山西从事食用菌产业的人们提供了更为宽广的平台。作为山西省现代农业食用菌产业体系首席专家的常明昌尤为兴奋,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按照2012年的统计数据,我省农业生产中,全年可产生416万吨玉米秸秆,如果能够利用其中的一半栽培食用菌,再将其中10%的产出进行初加工,10%的产出进行精加工,那么总共可产生300亿元的经济效益,这将极大地推进我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效益提升。

“食用菌产业是一种短平快的产业,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今后,我将一如既往地为我省的食用菌产业发展贡献自己全部所学。”常明昌向记者表露了自己的心迹。

走出象牙塔的科技财神

“这么多年来,我其实一直在做着一件事:就是全力打通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常明昌告诉记者。走出高校的象牙塔,走到农村的田间地头,致力于科技成果的转化,这种转变在今天看来似乎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大事,但是在常明昌走出这一步的上个世纪90年代初,却需要足够的勇气。

幸运的是,常明昌迈出了这一步,并且获得了成功。常明昌给记者讲了一个颇具意味的小故事。1992年初,他到北京出差。一次到麦当劳吃饭,他问店里的门童一个月能挣多少钱。当他得知麦当劳的门童一个月的工资是400元时,深感震惊,因为当时他一个月的工资才110元。当天晚上,常明昌翻来覆去,彻夜难眠:他觉得科技知识不该如此廉价。他开始反思自己前些年的科研道路:躲在象牙塔里搞研究,即使取得再好的成绩,如果不能转化为实物、转化为生产力,就不能体现自身的价值,更谈不上造福广大群众。

经过半年多的思考,他做出了打破常规的抉择:当年10月,他领衔创建山西农大食用菌研究中心,走上了食用菌栽培推广的道路。现在常明昌总结说,这是他的第一次思想解放。

1999年至2000年,常明昌在安泽县蹲点扶贫,在7个月的时间里他行程5万公里,帮助该县建成了30个大型食用菌生产基地,生产规模达到500万袋。昔日被用来烧火的树木枝条、玉米芯、秸秆、锯末等,变成了农民发家致富的财源。这次蹲点,他为安泽县新增产值4000万元。从此,常明昌在食用菌栽培行业名声大震,各地纷纷慕名前来邀请他帮助发展食用菌产业。

2005年,常明昌在泽州县建立了现代食用菌科技示范园区。该园区每年可消化玉米芯、棉籽壳等农作物下脚料5500余吨,辐射带动1000余农户发家致富。目前,该园区已被列为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食用菌产业重大项目示范基地。

20多年来,常明昌在全省30多个县(市)进行了科技扶贫和科技成果转化。创立了山西省最大的香菇生产基地和白灵菇生产基地,培训农民2万多人(次),推广优良品种300多个,产生社会经济效益约16亿元;在安泽、泽州、清徐、太谷等县创立了我省最大的白色金针菇、白灵菇、灵芝、猴头菇生产基地;发明了抹泥墙栽培灵芝、香菇、猴头菇新模式。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他不仅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成千上万的农民也因之受益。

工厂化食用菌的擎旗者


  在推广实践中,常明昌时常被一个问题困扰:如何解决传统农业生产中面临的低产低效问题。他决定以食用菌产业为切入点对这一难题进行破解。带着这个为自己设定的任务,2000年,常明昌只身一人来到福建泉州市考察当地的食用菌产业。

这次考察,带给他的是第二次思想解放。正是这第二次的思想解放,使常明昌的事业攀登上了一个全新的高度,也使山西的食用菌产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泉州考察时,常明昌没有看到传统生产食用菌所用的菇棚,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的生产车间。2000年,物价远没有现在这么高,在4亩地大的地方投资200万元建设食用菌生产车间,一个生产车间技术员的年薪高达20万元以上,这在当时的山西是不可想象的。泉州食用菌生产商的“大手笔”带给常明昌巨大的震撼。在随后的考察中,他发现这些食用菌生产车间,完全实现了对温度、水分、养分、阳光等食用菌生长要素的精准控制,可以一年四季不间断地进行生产,完全摆脱了传统农业生产靠天吃饭的束缚,真正达到了高产高效。

这种生产模式能在山西复制成功吗?虽然有福建食用菌生产商的一再保证,但是常明昌仍然心存疑虑:投资这么大,如果失败怎么办?经过几年的徘徊犹豫,最终他还是决定冒险一试。“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我有责任引进最先进的生产技术,引领农民转变生产方式。这个工作如果我不做,而等着别人来做,我就不是一个合格的科技工作者。这个头必须要我来带!”经过近3年的思考,常明昌终于下定了决心。2003年,他拿出自己的200万元积蓄,开始筹建山西省第一个食用菌工厂化生产车间。2005年,车间落成投产,这标志着山西食用菌产业迎来了革命性的巨变。

在常明昌的示范效应下,许多社会资本被吸引而来投资现代化食用菌生产,从而带动了我省食用菌产业的大发展。从2005年至今,常明昌带领他的团队,先后帮助28家企业建立了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基地,其中年产值过亿的达到6家。2013年,我省食用菌的总产量达到了22.1万吨,产值达到了15.25亿元,在全国处于上游水平。

从简陋的地沟、菇棚,到花园式的基地;从传统的庭院式生产,到现代化的工厂化生产,常明昌的食用菌栽培事业发生了破茧化蝶式的质变。从过去的小打小闹,分散作业,到现在的大规模社会资本介入,山西的食用菌产业在常明昌的引领下初步具备了现代农业的雏形。

事业做大了的常明昌,教学、科研、推广……一天里总是很忙。但他平易近人、思想开明,从不摆什么架子。在他的办公室,挂着两幅醒目的书法作品,一幅上书“菇神”二字,是农业部原副部长洪绂曾为他题的词,这是对20多年从事食用菌研究所取得的成绩的最大肯定。另一幅上书“观海听涛”四个大字,流露出的是他看淡名利、执着事业、宁静致远最真实的一种心境!

本报记者 米厚民 金建强 崔如意

 本文来源:山西新闻网-山西农民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