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淑娟
张淑娟,女,汉族,1963年3月生,中共党员,山西农业大学农业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荣获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十佳农机教师、山西省“三晋英才”、山西省模范教师、山西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山西省教学名师、山西省教育系统优秀党员、山西省1331工程好老师、山西省委联系的高级专家,山西省教学成果特等奖,等等。工作33年来,她忠诚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模范履行岗位职责,立德树人,求真务实,开拓创新,谱写了人民教师致力于大学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华彩篇章。
一、教书育人,改革创新,成绩显著
爱岗敬业,律己育人。大学教学33年来,张淑娟教授努力践行着习近平总书记说的做好老师的四个标准,即要有理想信念,要有道德情操,要有扎实学识,要有仁爱之心。
33年来她深知“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池水”的道理,无论多忙,无论多困难,他都坚持边工作边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1994年开始在太原理工大学机械学院读硕士研究生,在当时缺少课程教师的情况下,她主动承担教学任务,每周五晚返回,周六、日为本科生讲课,辛苦劳累可想而知,她坚持着完成了研究生的学习;2000年开始在浙江大学农业机械化工程专业读博士研究生,课题研究之余,常与浙江大学国家工程制图教学团队的老师交流自己主讲的机械制图课程的建设,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结合农业工程人才培养重视工程应用的要求,创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从此开启了本科机械制图课程改革和农业工程科学研究的高度;2017年,她到美国访学一年,开启了农业工程研究前沿以及工程制图课程建设的新旅程。她就是这样一个有着坚定的理想信念,不知疲倦,一步一个脚印,攀登着专业知识的一个又一个高峰。
张淑娟教授33年来始终坚守在大学本科基础课教学一线,她是新生在大学课堂见到的第一位专业基础课老师,她深知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她热爱她的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她不仅是学生们专业知识的领路人,也是学生大学生活的热心导师。她把手机、QQ、微信等联系方式公布给学生,方便随时帮助学生答疑解惑;她认真对待每一堂课,认真对待每个学生、每次作业、每个习题,学生们感动地说:“没想到大学老师还这么认真改作业”;她关心每个学生的学习,尤其关注知识掌握不好的学生,及时找到原因,及时辅导答疑;她以学生为本,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专业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培养,开拓创新,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她年年超额完成教学工作量,而且高质量地完成教学工作任务,多年来,无论是网上学生评价,还是教务处组织的学生评价,学生们对张淑娟教授的教学评价均为优秀。
张淑娟教授为人师表,行为世范,师德高尚。她敬业爱岗、教书育人的事迹通过“全国十佳农机教师”评选等活动,在中央电视七台、中国农机化报等媒体均有大量报道,她在全国农业工程学科教书育人成绩突出。
改革创新,成绩显著。张淑娟教授主讲农业工程学科本科生的“机械制图与计算机绘图”课程,并负责该课程的实验室建设,教学团队建设,教材建设和课程的教学改革。
33年来,张淑娟教授带领课程团队,用先进的理念和高度的责任心,全方位建设山西农业大学的“机械制图与计算机绘图”课程,不断开拓创新,提高教学质量。33年了,主讲的课程早已融入她的生命中。课程的建设结下了累累硕果:2008年荣获山西省精品课程,2010年荣获国家级精品课程,2013年荣获山西省精品资源共享课,2016年荣获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019年批准为山西农业大学精品开放课程和申报山西省精品开放课程,该课程的MOOC和翻转课堂正在建设和实施之中;坚持课程教学改革创新,主持省部校教学改革项目10余项,带领课程教学团队的教师坚持边研究边建设,2007年荣获山西省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2017年荣获山西省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她与全国十多所农业院校的老师们合作,主编从“十五”到“十三五”制图课程系列教材8本,且持续更新。其中1部评为“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并荣获教育部精品教材奖,2部荣获农业部中华农业科教基金优秀教材奖,现在有20多所农业院校学生和教师在使用,并获得了使用师生的好评;她注重课程团队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致力于团队青年教师的传帮带,共享课程建设资源和教学经验,一起编写教材,一起对外交流和学习,一起申报教学和科研项目,让他(她)们尽快成长,已形成由3名教授(2名博导、博士,1名硕士)、4名副教授(2名博士、2名硕士)、3名讲师(2名博士、1名硕士),2名实验师组成的充满改革活力、潜心服务学生教学的教师团队。承担着全校农业机械、机械设计制造、车辆工程、电气工程、食品工程、环境工程等专业的制图课程教学任务;课程教学中,特别重视本科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完成了从校内基本实践实验室到校外专业机械设计教学基地建设,从计算机绘图实验室到3D打印实验室实验基地建设,形成了课程实践教学的新体系。连续多年指导大学生参加全国和省级大赛,学生屡获佳绩:2013—2018年学生参加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大赛山西赛区,荣获山西省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和三等奖2项;2016年在第九届“高教杯”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创新大赛上,学生们获得团体一等奖4项,团体二等奖22项的好成绩。
张淑娟教授主讲的“机械制图与计算机绘图”课程的建设成果和经验在全国农业工程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和学科建设会议上以主题报告在大会交流,得到与会的全国农业工程学科院士、领导和专家的高度评价和赞扬以及邀请交流。还有,随着制图课程的网站建设,尤其是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全部教学资源已于2013年全部在“爱课程”网站运行,免费支持在校大学生和社会学习者学习。
二、科研育人,创新培养,成绩突出
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她努力进取,探索创新,致力于农业机械新技术与装备的研究。主持国家、教育部和山西省等科技规划项目8项。参加国家、科技部、教育部和省级项目8项;批准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和国际会议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被SCI、EI收录30余篇(SCI9篇),1篇荣获“中国农业机械50年百篇优秀论文”奖等。从教33年间,张淑娟教授坚持科研与教学相结合,亲自指导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一方面向学生传授相关专业知识,使学生了解本学科的发展方向;另一方面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自己学习查阅文献,设计实验方案,独立进行实验,撰写实验报告和毕业论文,并注重引导学生们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难题,重点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以及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她指导的本科生中,赵艳茹等多位同学的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被评为“山西农业大学本科毕业设计优秀论文”。成为研究生导师的20年间,她善于把握学科前沿,注重培养研究生独立科研的能力,她要求研究生大量阅读文献,及时关注学科发展最新发展动态,并定期向她汇报。她把创新作为科学研究的生命线,鼓励研究生多进行创新性实验,支持学生申报省研究生创新基金,通过完成这些基金项目来培养学生独立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她的研究生中有4人获得省研究生创新基金资助。为拓宽学生的科研视野,她邀请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的汪宁教授及团队来校讲学或进行科研合作,并签订了研究生合作培养协议。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张淑娟教授会根据每位研究生的具体情况而制定不同的研究方向,让他们的研究富有最大的兴趣。她对学生的论文要求非常严格,不厌其烦,发复修改,直到满意为止。她严谨、扎实的教风和认真负责的态度,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两篇硕士论文被评为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最近五年,毕业研究生中有9人次荣获国家奖学金,有6人到浙江大学和中国农业大学攻读博士。
三、社会服务扶贫攻坚乐此不疲
近年来,张淑娟教授响应扶贫攻坚社会服务的号召,多次参加农业一线的科技服务。她利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走出校园,多次参加山西省农机系统举办的基层农机干部职业培训,为他们讲解农业机械化新技术与装备;多次参加新农村建设农机合作社、职业农民培训,为他们传达国家关于农业机械化的新政策、新技术、新装备,尤其是讲解有关果蔬生产以及加工技术和装备。为了在离开时,还能让农民朋友继续学习,她每到一处都把自己熟悉的有关专业公众号留下来,还把自己的联系方式留下来,她熟练的专业讲解,收获了一次次的肯定和掌声。今年她作为首席专家参加了“吕梁扶贫攻坚行动”项目,多次顶着烈日、冒着酷暑,行走在吕梁市临县、柳林、中阳等县的乡村崎岖的山路上,服务指导农机专业合作社有关核桃、枣园各生产环节需要的农业机械的选择和使用,用所学的农业机械专业知识和掌握的有关制造和销售厂家的有关信息,及时为核桃、枣园生产合作社排忧解难,为吕梁农民脱贫攻坚献计献策,为国家乡村战略的实施贡献力量。
她兼任第十一届中国农业机械学会委员;兼任中国农业机械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第二、三届副主任;兼任山西省工业技术图学会副理事长和中国图学学会第七届图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委员;兼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科技创新基金、教育部长江学者评审专家,兼任国家、教育部科技奖成果评审专家;兼任北京市、浙江省、山东省、四川省等省市自然基金和科技奖评审专家;兼任《农业机械学报》、《农业工程学报》、Journal of Food Engineering、Sensors等国内外专业杂志评审人等。她就是这样一个每天都过得非常充实,永远在路上,永远不知疲倦的模范教师。
卓越的工作成绩,张淑娟教授获得了众多荣誉和奖励: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十佳农机教师、山西省“三晋英才”、山西省模范教师、山西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山西省教学名师、山西省教育系统优秀党员、山西省1331工程好老师、山西省委联系的高级专家,山西省教学成果特等奖,等等。张淑娟教授常说:成绩只代表着过去,未来仍需努力!她在用心,用她对党的教育事业的忠诚,实践着她执着前行的理念,相信她一定会继续在高等教育这块热土上不懈耕耘,谱写出新的更加辉煌的篇章。
常明昌
常明昌,男,汉族,1964年1月生,山西大同人,九三学社社员,山西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二级教授。十三届省政协常务委员,中共山西省委联系高级专家、山西省三晋英才、中国食用菌协会副会长、中国食用菌协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山西省食用菌协会会长、省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山西省食用菌研究院院长、山西农业大学食用菌学院院长等。常明昌教授35年来一直致力于食用菌教学、科研和成果转化,不仅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而且在全省40多个县(市、区)进行了科技扶贫和科技成果转化,通过“科技引领,产业扶贫”,引导形成“龙头+基地+贫困户”的扶贫模式,帮助地方创造社会经济效益达56亿多元。常明昌教授把小蘑菇、小木耳做成科技扶贫大产业,他的扶贫事迹入选了科技部“科技扶贫100个典型案例”(是全省高校唯一入选者)。他先后被授予“2020年脱贫攻坚奖创新奖”“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师德标兵”“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荣获2021年度山西十大“三农”新闻人物称号。
10年来,常明昌始终致力于食用菌教学、科研、成果转化、科技扶贫和乡村振兴,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先后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脱贫攻坚创新奖”“全国师德标兵”“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全国食用菌产业扶贫带头人”“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章”“山西最美科技工作者”“山西省十大科技标兵”“2020年感动山西十大人物”和“2021年山西省‘三农’十大新闻人物”等30多项国家、省部级荣誉称号。
一、注重学科建设,担当育人使命
2012年,作为学科带头人,常明昌率领团队在全国率先开创食用菌方向人才本科招生。经过9年的努力,2020年3月,“食用菌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获国家教育部批准,成为全国首个食用菌本科专业,开创了中国食用菌科学大学教育的先河,使我校食用菌学科建设走在了全国前列。2021年4月20日,在我校和神农科技集团的关心支持下,创建了全国第一个食用菌学院——山西农业大学食用菌学院,同时成立了神农食用菌产业学院、山西省食用菌研究院。
常明昌不仅培养了一批批本科生和研究生,而且十分注重农民技能提升,先后举办食用菌培训300多期,培训农民4万多人次,培养出一批批技术骨干和“留得住、用得上”的本土人才,带动3万多户农民脱贫致富。同时,还培养出了一批大学生成功创业和扶贫的典型,如荣获“全国就业创业优秀个人”称号的“蘑菇王子”黄超、荣获“第九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称号的江利斌等。
二、潜心科学研究,打造创新平台
常明昌先后承担16项国家级和省级项目,发表论文168篇,其中SCI一区Top 7篇,主编全国食用菌教材3部;获授权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6项,培育新品种2个;创立了黄土高原代料栽培木耳夏栽新模式,荣获山西省高校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山西省首届标准创新贡献奖1项,省农村技术承包二等奖1项;荣获中国(山西)特色农业博览会5项金奖和1项产品畅销奖;完成省食用菌产业技术标准19项,建立了省食用菌产业标准体系;鉴定科研成果7项,其中3项达到国际领先水平。2014年以来,带领团队先后建立了8大创新平台。
三、加强成果转化,促进产业发展
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都需要真抓实干和久久为功。常明昌先后在全省85个县区开展社会服务,助力乡村振兴,43个县开展脱贫攻坚,推广优良品种300多个,引领31家煤焦铁企业转型,建立了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基地,其中年产值过亿的有6家,在广灵、中阳、临县、交口、汾西等地分别建立了省内最大的木耳、香菇、双孢菇、灵芝基地,社会经济效益约42亿元。
2010年至今,常明昌受聘担任广灵县食用菌产业总顾问,带领团队往返广灵50多次,行程达4万多公里。助力该县成为“中国食用菌优秀主产基地县”和“国家级大同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2020年获批)。2021年至今,在省委统战部的大力帮扶,特别是省委常委、统战部长徐广国的亲自指导下,吕梁市委市政府、中阳县委县政府的推动下,常明昌担任中阳县木耳产业总顾问,率领团队40多次前往中阳县进行技术服务,把中阳县打造成华北最大的木耳生产基地,并成为全国木耳生产十大基地示范县。常明昌还率领团队制订完成了“香菇工厂化发菌周年出菇技术规程”,在7个地市推广实施,带来经济效益5.78亿元,孵化出了临县、交口、广灵、万荣和高平5个产值过亿的基地县。
常明昌带领的团队2018年荣获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山西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和省教科文卫体工会的“常明昌劳模创新工作室”。2021年5月,荣获吕梁市“奉献吕梁、服务六新优秀团队”和“山西农业大学脱贫攻坚先进集体”,12月又被山西省总工会命名为“山西省劳模创新工作室”。2022年2月,团队完成的“山西省吕梁市中阳县黑木耳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荣获中央宣传部“2021年全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示范项目”。2022年3月,团队受到省委统战部嘉奖,并被中共中阳县委、中阳县人民政府授予“助力乡村振兴优秀技术团队”称号,同时所在的教工党支部入选国家教育部“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
善不为名而为,功不为利所动。学生茁壮的成长和农民丰收的笑脸就是对常明昌最大的回报。在新的征程上,他将继续不忘初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一如既往率领团队用小蘑菇撑起大产业,为巩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再立新功。
温 娟
温娟,女,中共党员,1982年12月生,副教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高级职业指导师,国家生涯规划师,高校创业指导师。现任公共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2010年3月参加工作,截止目前,担任辅导员11年,带过31个班级,共1382名学生。她在工作中贯穿“思想力、感染力、亲和力、行动力”的四力理念,既解决学生生活“小问题”,更讲好人生“大道理”。她先后获得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提名奖、全国高校网络教育优秀作品推选展示活动一等奖等7项国家级荣誉;获得山西省教育工委优秀共产党员、山西省“担当作为干部”、省高校辅导员大赛金奖等12项省级荣誉。
11年来,温娟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注重理论研究,善用“接地气”的方式将理论宣讲入脑入心;她创建“网络思政+身边榜样”新模式,推送近220期优秀校友故事,近20期线上身边榜样讲座,辐射学生4200余人次;她打造“温心语录”“12461”微信网络育人平台,推送500余篇文章,达72余万字;她构筑“青春仪式”“温暖书信”等思政工作体系,举办180余期“青春仪式”活动助力学生成长成才,为两届毕业生写下620封书信和明信片;她秉持匠人之心教书育人,出版专著和参编教材2部,主持和参与省级课题9项,发表论文13篇;她构建的“一档两课三请四出”联动式学生职业生涯培育模式,实现了思想引领学生、精准帮扶学生、全程培育学生的教育效果。
一、坚持铸魂育人,“话”初心担使命
2021年5月13日,一段4分6秒的小视频在网上流行开来。“今天我给大家分享一个售货员的故事……他是全国劳动模范,北京百货大楼的售货员张秉贵。”这段视频的讲述者正是温娟,这是她携手全国百名高校思政工作者开展的《榜样,你好!》党史人物主题讲述活动,温娟讲述张秉贵的故事时用“小切口”“近镜头”的表达方式,让大学生更容易懂得平凡人的不平凡之处,受到了广泛关注,8月4日,这段视频还被“学习强国”转载。
11年来,温娟经常用真实的故事、典型事迹以及榜样人物的崇高精神,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特聘研究员、山西青年智库研究员、山西省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团巡讲”团成员,她深入研究、精心备讲,用学生喜欢的方式将理论传播给学生,她还组建了青年学生宣讲团,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向学生宣讲“抗疫事迹”“党史故事”等。她宣讲的“大步走进新时代,奋进引领新青年”,获得山西省首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团巡讲”优秀短视频奖。
温娟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深入扎实开展以党史为重点的“四史”宣传教育,开辟铸魂育人新境界,提升工作的思想力。她遵循“三结合”原则: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与解决学生实际问题相结合、党史学习教育与个人发展史相结合。2021年,她策划举办了学院“红色百年,坚守初心”“我身边的党史人物”“我听亲人讲四史”“我为党旗添光彩”“唱支红歌给党听”等庆祝建党100周年系列活动,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汲取红色力量,厚植红色基因,树立永远跟党走的坚定信念,备受青年学生欢迎,线上已推送100期“我对党说心里话”、50余期“百名师生讲党史”、近20期“我身边的党史人物”,以及30余次“我为党旗添光彩”活动。她所在的支部参加“全国百个高校党支部共同重温入党誓词”活动。她还主导组织了身边优秀党员故事分享会,邀请优秀校友党员回校讲述爱党、爱国、爱岗的优秀事迹,活动被《山西青年报》报道。
温娟还是山西省第一位登上中国教育电视台《我是辅导员》栏目的辅导员,她坚持问题导向,注重结合思政工作实际开展理论研究,被中国教育电视台《师说》栏目聘为课代表,在2021年《强国新征程》的四期节目中,她围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提升思政教育的生动性和吸引力”这一主题,与现场思政专家进行互动交流,为成千上万的大学生答疑解惑。2020年,温娟被山西省委组织部表彰为“担当作为干部”。2021年,她被山西省教育工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二、构建网络育人,“话”榜样树典范
已经在网上持续“发酵”6年的“温心语录”是温娟与学生心灵互动的微信平台。经过不断探索实践,逐步形成了“围绕一条主线,依托两个平台,打造四个专栏,实施六个模块运作模式,实现一个目标”的“12461”微信平台网络思政育人新模式。温娟针对“00”后学生推出的“随心记”“青春故事汇”“青春学习汇”“青春宣讲汇”等品牌栏目,既弘扬主旋律,又获得了“高人气”,有效提升了思政教育工作质量。平台至今推送500余篇文章,累计72余万字,阅读量22万人次,成功获评第三届全国高校网络教育优秀作品推选展示活动工作案例一等奖,山西省思想政治工作优秀研究成果三等奖。
11年来,温娟创建了“网络思政+身边榜样”教育新模式,依托“温心语录”网络工作室,打造网络虚拟思政课堂,建设身边榜样学习社区,实现身边榜样事迹的网络化、信息化,增强互动性、广泛性、生动性、即时性,提升了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真正提升工作的感染力。
疫情期间,她通过“网络思政+身边榜样”连续推送25名学生的抗疫志愿故事,2020年7月14日被《山西青年报》报道;她还组织开展了30余期“线上抗击疫情”系列活动,榜样故事感染了40余名学生主动加入到了志愿者的行列;当入选三军仪仗队的学生榜样故事推出后,三年中又鼓舞带动了20余名学生参军入伍……这种将榜样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传承和延续榜样力量的事例还有很多,学院“崇尚榜样”“向榜样看齐”“榜样互动”实现了良性循环,榜样文化正在悄然孕育。
温娟在线上已推送220余期优秀校友故事,她组织开展“身边榜样”线上讲座近20场,帮助在校生解决考研、读博、找工作、公务员、选调生、预征入伍等就业方面的困惑,影响和指导学生达4200余人次。她总结整理了多年微信平台工作经验,出版了30余万字专著《青春的模样:一位高校辅导员的微心语》,时代楷模曲建武教授寄语她“要一如既往坚守对辅导员这个任重道远职业的热爱,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她也被教育部授予“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荣誉称号。
三、传承文化育人,“话”信笺暖心灵
“温姐,好久没联系您了,还是想和你说感谢,毕业五年了,今天又看了一遍我毕业的时候,您写给我的那封信,我的眼睛又湿润了……”这是2014届毕业生发给她的信息。毕业季时,温娟会根据每位学生成长轨迹,不同性格特点,用了近半年的时间,围绕“四年成长”“未来祝福”“告诫期许”等内容,为学生写信。2019届学生毕业时,她送上用心设计的近400张个性化明信片,很多学生说,“老师,谢谢您这么用心,我们会记住您的谆谆教诲”“老师看到您的信我哭了,想起了四年的大学时光,原来这么的不舍”。现在,学生们手中的信、明信片成为他们大学时光最美好的见证和记忆,同时也成为他们遇到挫折、困难时,汲取动力、增强信心的加油站和动力源。
一名学生入学时没有归属感,温娟就是通过书信的方式,用文字解答她内心的困惑和迷茫,30多封饱含深情的书信,一步步引导她建立自信,最终成长为优秀毕业生,走上返乡创业的道路。让学生没有想到的是,温娟竟然拿出10万元,助力她创业,带动村民脱贫致富。
温娟采用“私人订制”信件和明信片形式寄语两届一共620名毕业生,打造爱的心灵港湾,提升工作的亲和力。之所以用“写信”的方式与学生交流,源于温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的推崇。她专门举办了“青春仪式”活动助力学生成长成才,赋予学生爱的仪式感;她挖掘“仪式”的文化内涵,坚持以“我们的节日”“我们的文化”——青春仪式感系列活动为依托,利用传统文化节日举办主题教育等活动,引导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她还抓住新生第一课、考研倒计时等重要的时间节点,开展系列专题文化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归属教育、认同教育、感恩教育和责任教育。目前,“青春仪式”系列活动已经成功举办183期。
四、秉持匠心育人,“话”成长助就业
温娟把工匠精神融入辅导员事业,用工匠精神助力学子实现个人青春梦想,提升工作的行动力,不断升级和提升自我。每学年至少发表一篇学生工作论文,代表学校参加山西省辅导员大赛获得金奖,考取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高级职业指导师、国家生涯规划师、高校创业指导师等职业证书。她先后发表了探索“工匠精神”教育价值等内容的学术论文4篇,申请相关课题2项;论文《工匠精神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耦合联动机制实践性初探》获得十六次全国高等农业院校学生工作研讨会优秀论文一等奖;论文《培育工匠精神,锻造工匠人才》发表在2021年4月6日《山西日报》理论版。
她将工匠精神融入到育人的全过程中。根据不同学生,因材施教,因人而异,教育引导学生成长、成才、成就梦想。她构建了“一档两课三请四到”联动式学生职业生涯培育模式,即为每位学生建立一份职业生涯规划档案;上好大学生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两门课程;请专家、请用人单位来校做讲座,到校内外基地、到用人单位、到人才市场、到各类培训机构参观实习等联动式学生职业生涯培育模式。
她全力做好大学生就业这道“最大民生”必答题,建立生涯规划群、就业指导群、考研经验分享群,为学生答疑解惑。11年来,她组织招聘会300余场,就业指导讲座近60场,帮助困难学生就业、考取研究生、公务员、选调生、大学生村官等近190人,她曾连续三年获得校就业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她所带年级升学率曾获得全校第一、签约率第一的好成绩。她还指导多名学生参加创新创业比赛,获得多项校级及以上荣誉。她培养的学生中有很多返乡创业,有的成为驻村第一书记,他们选择扎根基层,参与脱贫攻坚工作,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实现青春梦想。
11年来,温娟陪伴着学生的春夏秋冬,陪伴着他们的白日黑夜;11年来,她不断地见证成长,不断地实现价值,不断地实现梦想。未来,她还将继续用心雕琢着这一份事业,用爱陪伴着这一段旅程,用情诉说着每一段故事。